
2025年11月剛過半,深圳樓市交出一份表現穩健的成績單。新房成交8734套,環比增長86.8%,同比上升158.9%,創下近五年同期新高。二手房同樣活躍,成交超8000套,環比增長14%,同比翻倍。
這波行情并非偶然。自9月底“9·29新政”落地后,市場信心逐步修復。10月成交量明顯回升,11月熱度延續,形成“金九銀十接棒十一”的連漲態勢。
價格方面整體保持平穩。深圳二手房均價為6.23萬元/㎡,同比上漲1.59%,成為一線城市中唯一實現房價同比上漲的城市。新房均價為55139元/㎡,雖環比略有波動,但已結束此前數月的下行趨勢。

從克而瑞數據看,龍崗、龍華、寶安三區貢獻了近六成的新房成交建面,成為市場主力。而福田、南山雖成交建面不大,但套均總價分別高達1073萬元和680萬元,凸顯核心區資產價值。
深圳樓市正呈現明顯的區域分化。政策將城市劃分為三大圈層:核心區(南山、福田、寶安新安)、外圍區(羅湖、龍崗等)和遠郊區(鹽田、大鵬)。
核心區房價表現堅挺,抗跌性較強。南山、福田新房均價分別達8.56萬元/㎡和10.47萬元/㎡,二手房價格維持在6.3萬元/㎡以上。但高門檻也使得需求釋放節奏較緩,成交以高凈值改善型客戶為主。

非核心區則迎來成交活躍期。新政取消購房套數限制后,剛需客戶大量入市。龍崗、鹽田等地高性價比房源成交周期明顯縮短。
羅湖作為成熟城區,配套完善,新政后首個周末看房量增長43%。京基璟譽府等項目單周成交超10套,其中四成為新獲購房資格的客戶。
這種分化背后體現了政策的精準引導。通過“梯度消費”模式,鼓勵業主先出售非核心區房產,再置換核心區優質資產,在激活市場的同時有效防范投機風險。
11月深圳樓市的成交結構顯示,300萬至400萬元和500萬至600萬元總價段成為主力。對應戶型以70至90㎡建面和100至120㎡建面為主,契合剛需與改善型需求。
豪宅市場則相對降溫。千萬級以上房源成交占比下降,投資客更傾向于選擇中高端改善類產品。這反映出購房者趨于理性,更關注居住品質而非短期收益。
改善型需求占比持續提升。11月大于144㎡建面房源成交占比較上月提高1.2個百分點。隨著“認房不認貸”政策落地及二套房利率下調,置換群體迎來較好入市窗口。
房貸利率處于歷史低位也是重要支撐因素。首套利率為3.15%,二套為3.55%。新政后,除核心區外不再區分首二套利率,統一執行3.05%。以800萬元房產為例,貸款30年可節省利息約51萬元。
11月樓市熱度離不開一系列政策支持。除優化分區限購外,“140㎡以內契稅降至1%”“取消普通住房標準”等措施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。
企業購房門檻同步降低。除核心區外,企事業單位購房不再審核購房資格,為企業解決員工住房問題提供便利,進一步拓寬了市場購買力。
當前正值“年末推盤季”,供應集中釋放。11月計劃入市住宅10112套,其中南山區推盤最集中,達2713套。供需兩旺推動市場活躍度持續提升。
不過需注意,市場仍處于“以價換量”階段。龍崗、鹽田部分小區房價同比降幅超過10%。買家議價空間雖略有收窄,但整體仍偏向買方市場。
展望下半月及明年,深圳樓市大概率延續“核心區穩健保值、非核心區活躍放量”的分化格局。
核心區因土地稀缺和高端需求集中,價格有望保持穩定。前海、科技園等板塊的新房項目或繼續刷新區域價格紀錄。
非核心區則依賴產業和人口導入提供支撐。光明科學城預計2025年入駐科研機構超50家,每年衍生住房需求約2萬套。
對購房者而言,當前是置換的較好時機。兩類人群尤其受益:一是希望“以劣換優”的置換群體;二是外地剛需客戶,可在羅湖、龍崗等區域享受較低的購房門檻。
但也要理性看待短期熱度。有分析指出,當前樓市調整是“房價與收入尋找新平衡”的自然過程。富人投資意愿減弱、中產購房決策謹慎、普通群體購買力受限的結構性問題尚未根本緩解。
因此,如果你正考慮買房,不妨先厘清自身需求:是出于自住還是投資預期?能否承受相應的月供壓力?畢竟,房子終究是用來住的,不是用來炒的。









樓盤點評
寫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