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剛剛過去的11月15日-16日周末,全國樓市迎來一波久違的活躍行情。數據顯示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廣州四大一線城市二手房網簽量集體創下近20個月以來的新高。
北京11月二手住宅網簽量達1.88萬套,環比上漲8%,同比大漲49.6%;上海成交2.71萬套,刷新44個月紀錄;廣州突破1.1萬套,為2023年4月以來最高;深圳錄得8770套,創46個月新高。
這不僅是數字的躍升,更是市場情緒的轉折點。購房者觀望情緒減弱,看房、帶看、簽約節奏明顯加快。

克而瑞數據顯示,深圳以56649元/平方米的成交均價位居榜首,北京、杭州緊隨其后。一線及強二線城市房價支撐力依然強勁,反映出核心城市資產的稀缺性和抗跌性。
雖然整體呈現回暖態勢,但一線城市內部已出現明顯分化。10月份,上海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微漲0.3%,成為唯一上漲的一線城市;而北京、廣州、深圳分別下跌0.1%、0.8%、0.7%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截至11月第二周(即11月15日前后),北京新房均價為60981元/平方米,環比上漲0.85%,顯示出底部企穩跡象。
核心區價格依然堅挺:北京東城區新房均價高達134686元/平方米,但漲幅有限,市場觀望情緒仍濃。
這種“結構性企穩”說明,真正優質的地段和產品,始終是資金避險的首選。
除了北上廣深,上周末樓市成交最為活躍的城市還包括武漢、廈門、沈陽、南昌、南寧、貴陽、昆明等。
深圳表現尤為搶眼:近期核心區域大量法拍房引發市場關注,顯示出資金對深圳樓市的熱情依舊。
上海則憑借穩定的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持,成為一線城市中唯一新房價格同比、環比雙雙上漲的城市。
武漢、廈門等中大城市11月以來一二手房成交量持續增長,二手房表現尤為突出。
這些城市多為政策優化試點和經濟活躍區域,在住房限購松綁、購房補貼、房貸利率優惠等利好推動下,樓市反彈顯著。

與一線城市的回暖形成鮮明對比,二三線城市仍面臨較大調整壓力。10月份,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降0.4%,同比下降2.0%;三線城市環比下降0.5%,同比下降3.4%。
特別是三線城市,新房、二手房降幅有所擴大,去庫存成為當前主要任務。
從去化周期看,一線、新一線、二線、三四線城市分別為15.1個月、13.4個月、18.9個月、53.8個月,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巨大。
這意味著,未來市場將呈現更明顯的結構性分化:核心城市有望率先企穩,而多數三四線城市仍需時間消化庫存。
自9月底以來,一系列樓市支持政策密集出臺,“四個取消、四個降低、兩個增加”的政策組合拳逐步落地。
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11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,新房價格環比上漲城市有17個,比10月增加10個;二手房價格上漲城市有10個,比10月增加2個。
更重要的是,各線城市同比降幅今年以來首次均收窄,這被視為市場真正開始觸底回暖的重要信號。
正如專家所言:“隨著房屋交易量止跌回穩后,量對價的傳導效應開始顯現?!?/p>
隨著年終開發商推盤節奏加快,購房者觀望情緒進一步減弱,預計核心城市和部分強二線城市的成交活躍勢頭將持續。
不過,市場整體“止跌企穩”的基礎仍需觀察后續政策效果與購房信心恢復情況。
對于剛需購房者而言,當前或許是不錯的入市時機,尤其在價格回調的核心區域;而對于投資者,則需更加謹慎,重點關注政策動向和城市基本面。
樓盤點評
寫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