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地標變“負資產”?銅錢大廈三度流拍震驚市場
11月14日,廣州珠江邊那座金光閃閃的“大銅錢”——廣州圓大廈,第三次站在拍賣臺上,卻依然無人問津。起拍價13.6億元,評估價近17億元,打了八折仍難覓買家。超3萬人圍觀、500多人設提醒,最終報名人數為零。
這座曾耗資10億元打造、高138米、建面約10.5萬平方米的地標建筑,如今成了資本眼中的“燙手山芋”。它究竟怎么了?
“最丑建筑”的光環為何失靈?
廣州圓大廈自2013年建成以來,就因酷似一枚銅錢而被網友戲稱為“銅錢大廈”。設計師Joseph DiPasquale本意是融合南越王墓玉璧與廣東塑料交易所銅鑼的文化符號,營造“天圓地方”的東方意境。

但公眾并不買賬。2017年,它被票選為“中國十大丑陋建筑”榜首。外形爭議疊加“暴發戶”標簽,讓這座建筑始終難以獲得市民的情感認同。
地標≠優質資產。當審美與實用脫節,再炫目的外殼也撐不起投資價值。
背后老板成“老賴”,債務黑洞嚇退買家
銅錢大廈的真正危機,來自其母公司鴻達興業集團。創始人周奕豐曾是潮汕“塑料大王”,35歲便帶領企業上市,風光無限。
但自2020年底起,鴻達興業深陷債務泥潭,多期債券違約,累計欠債超190億元。2024年,公司被強制退市,周奕豐本人也被證監會處以終身市場禁入。
大廈所屬的廣東興業國際實業有限公司,未履行執行金額高達69億元。潛在買家擔心:接盤后是否還要承擔隱性債務?法律糾紛會不會沒完沒了?
商業地產進入“理性時代”
更深層的原因,是整個商業地產市場的邏輯變了。
過去十年,開發商熱衷打造“城市名片”,追求高度、造型和話題性。但如今,投資者只關心一件事:能不能賺錢?
廣州圓大廈雖地處荔灣白鵝潭板塊,但并非核心商務區。其圓形結構導致使用效率比傳統寫字樓低30%,金色幕墻每年清潔成本高昂,能耗高出同類建筑40%。
在寫字樓空置率攀升、租金持續下滑的背景下,誰還愿意為一個“好看不好用”的殼子豪擲13億元?

從55億到13.6億,資產泡沫正在擠出
回看銅錢大廈的拍賣歷程,堪稱一部資產縮水史:
即便如此,市場依然用腳投票。這說明什么?不是沒人有錢,而是沒人愿意為“問題資產”冒險。
投資者越來越清醒:再響亮的“地標”名頭,也抵不過實實在在的現金流和穩健的資產負債表。
廣州樓市的縮影:信心比黃金更稀缺
銅錢大廈的流拍,絕非孤例。2025年,廣州法拍房數量激增,住宅流拍率近73%,連珠江新城頂豪都頻頻降價甩賣。
商業地產更是雪上加霜。增城凱達爾廣場700余套房源打七折仍流拍,老牌豪宅如星河灣半島、凱旋會也接連遇冷。
市場正在傳遞一個明確信號:高杠桿、高估值、脫離實際需求的資產,正在被集體拋棄。
未來還有救嗎?白鵝潭板塊或成轉機
別急著給銅錢大廈判“死刑”。它所在的東沙片區,其實正在悄然蛻變。
距離大廈1.5公里的廣州國際醫藥港招商順利,星河COCO Park已開業,地鐵10號線東沙站投入運營。白鵝潭商務區作為廣州重點發展區域,長期潛力仍在。
若能引入專業運營商,對大廈功能進行改造(比如轉型為文旅綜合體或企業總部基地),或許還能重獲新生。
但前提是:價格必須足夠有吸引力,且買家要有足夠的耐心和運營能力。
結語:地標建筑的終極考驗是什么?
銅錢大廈的命運,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城市發展課。
真正的地標,不該只是視覺奇觀,而應是功能、情感與時間的共同體。它要能服務市民日常,承載集體記憶,并隨城市發展不斷迭代。
當“為造型而造型”的時代過去,理性回歸的市場正在重新定義什么是值得投資的好資產。








樓盤點評
寫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