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逆勢出手:底價拿地背后的深意
10月22日,當多數房企仍在觀望土地市場時,萬科卻悄然在成都、徐州兩地連下三城,以合計約5.3億元的總價,底價拿下三宗涉宅用地。這一動作看似低調,實則釋放出強烈信號:即便面臨財務壓力,萬科仍在堅持“小步快跑”的補倉策略。
這三宗地塊全部以底價成交,無一溢價,反映出當前土地市場的冷淡,也印證了萬科“量入為出、聚焦核心”的投資邏輯。在行業深度調整期,這種“精準補倉”不是擴張,而是維系開發節奏的必要動作。

成都+徐州:為何是這兩座城市?
萬科此次拿地并非隨機選擇。成都作為新一線龍頭,市場活躍度高、去化能力強,是萬科長期深耕的核心戰場。而徐州雖屬強二線邊緣,但萬科在此布局已久,市場占有率穩居前列,具備良好的品牌基礎和操盤經驗。
在成都郫都區犀浦街道,萬科拿下兩宗相鄰地塊,總建面約6.94萬平方米,樓面價分別為4550元/平方米和4570元/平方米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兩宗地由萬科與郫都區國資平臺——菁弘投資聯合開發,萬科持股51%,地方國資占49%。這種“本地合作+輕資產”模式,有效分散了資金壓力。
徐州銅山區地塊則位于地鐵1號線銅山路站附近,總建面5.33萬平方米,樓面價僅4000元/平方米。位置優越、成本可控,符合萬科當前“高確定性回款”標準。

合作開發:風險共擔的新常態
面對現金流壓力,萬科已全面轉向合作開發模式。此次成都項目即由“成都弘萬瑞博置業”操盤,背后是萬科與地方國資的深度綁定。這種模式不僅能降低單項目資金占用,還能借助地方資源加速審批與配套落地。
徐州項目雖由萬科全資子公司摘牌,但不排除后續引入合作方。畢竟,在當前環境下,獨資拿地已非主流。萬科2025年上半年新增項目中,超八成采用聯合開發或股權合作形式。

財務警報:拿地能力從何而來?
表面看,萬科仍在拿地,但其財務狀況不容樂觀。2025年上半年,公司營收1053億元,同比下滑26.23%;凈虧損119.47億元,同比擴大21.25%。更嚴峻的是,經營活動現金流為-30.39億元,意味著主業已無法“造血”。
存貨高達5800億元,占總資產近45%,大量資金沉淀在未售項目中。一旦房價繼續下行,減值風險將加劇。在此背景下,萬科的拿地資金從何而來?
答案是:資產盤活與股東支持。2025年以來,萬科通過出售股權、REITs發行、大宗交易等方式回籠資金。同時,大股東深鐵集團已提供超259億元低息借款,為關鍵項目提供流動性支持。

高層巨變:黃力平接棒,深鐵基因強化
就在拿地后不到一周,萬科再爆重磅消息:董事長辛杰因個人原因辭職,由深鐵集團總經理黃力平接任。這是繼年初郁亮、祝九勝退任后,萬科管理層的又一次重大調整。
黃力平擁有深厚的軌道交通與基建背景,曾任深鐵副總經理、人才安居集團總經理,2021年起任萬科董事。他的上任,標志著萬科徹底進入“深鐵主導”時代。
這一變動對成都、徐州項目有何影響?短期看,戰略不會轉向——萬科強調“各項業務按既定戰略穩步推進”。長期看,深鐵背景有望帶來三重利好:一是融資增信,二是TOD資源協同,三是政府關系強化。
例如,成都犀浦地塊臨近地鐵6號線,徐州地塊緊鄰1號線,未來或可借鑒“軌道+物業”模式,提升項目價值。
未來展望:謹慎樂觀,但難言反轉
萬科此次拿地,不是復蘇信號,而是“活下去”策略的延續。公司明確表示,2025年投資將聚焦“去化快、回款穩、風險低”的項目。成都、徐州地塊正是這一標準的典型代表。
但挑戰依然嚴峻。2025年前9月,萬科銷售額僅1002.9億元,同比下滑44%。若銷售持續疲軟,即便有深鐵支持,也難以為繼大規模投資。
因此,未來萬科的拿地節奏仍將極度克制。新增項目或以存量盤活、城市更新、合作開發為主,純市場化招拍掛拿地將極為罕見。
結語:在懸崖邊跳舞的萬科
萬科一日三地拿地,看似從容,實則步步驚心。它既是對市場信心的試探,也是對自身“造血”能力的極限測試。
讀者朋友們,你怎么看萬科的這次拿地?是在為未來蓄力,還是在財務懸崖邊的無奈之舉?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!
【特別提醒】
本稿件內容是由AI生成為算法和模型的運算結果,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









樓盤點評
寫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