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行業整體:筑底中的分化加劇
2025年前三季度,房地產行業仍在“筑底”深水區艱難前行。百強房企累計銷售操盤金額同比下降11.8%,全口徑銷售額也下滑12.8%。市場信心尚未完全恢復,客戶觀望情緒濃厚,房企推盤積極性依然不高。
但在這片“寒冬”中,已有微光閃現。三成百強房企業績同比增長,其中23家企業增幅超20%。這說明行業并非“全軍覆沒”,而是進入了“結構性復蘇”階段。
你有沒有發現,身邊的朋友買房更謹慎了?但核心城市的好樓盤依然搶手?這正是當前市場的縮影——分化,正在成為主旋律。
盈利陣營:國央企與管理高手的勝利
城建發展:凈利潤增長40%,穩扎穩打的典范
城建發展前三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7.65億元,同比增長40.24%。其成功秘訣在于收入大幅增長、成本費用有效控制以及資產規模穩定。天壇府、龍樾天元等項目集中交付,帶來可觀收益。
深深房A:凈利潤增長2791%,結轉與回款雙輪驅動
深深房A的表現十分亮眼: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1.45億元,同比大幅增長2791.57%。這主要得益于房地產結轉規模增長、項目營銷推進迅速以及銷售回款高于去年同期。同時,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提升33.16%,存貨大幅減少。
除了這兩家,濱江集團、天保基建、粵宏遠等也實現了顯著盈利增長。它們的共同點是聚焦核心城市、產品力強、現金流管理出色。
虧損重災區:巨頭也難逃“利潤滑鐵盧”
萬科A:單季虧損超160億元,歷史罕見
萬科2025年第三季度凈虧損超160億元,成為近年來最大季度虧損之一。上半年預計虧損100億至120億元,連續第二年中期業績虧損。原因包括項目結算規模下降、毛利率處于低位以及資產減值計提增加。
保利發展:利潤大幅下滑
曾經的“利潤王”保利發展也難逃下滑命運。前三季度凈利潤19.29億元,同比大幅下降75.31%。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為27.35億元,較去年同期的74.2億元明顯縮水。
碧桂園、綠地、首開:陷入大額虧損
碧桂園上半年虧損190.8億元;綠地控股前三季度凈虧損66.90億元;首開股份前三季度累計虧損31億元。這些曾經的行業巨頭,如今深陷虧損泥潭。
紅星美凱龍第三季度虧損33.52億元,主要受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下調拖累。這提醒我們:商業地產的估值風險不容忽視。

為什么有的賺錢,有的虧錢?
盈利房企的五大制勝法寶
優選項目和精準投資:盈利房企嚴格篩選項目,重點布局一線及核心城市,優先選擇利潤率高、回款快的優質項目。
戰略精簡與降本增效:通過組織架構優化和數字化管理,有效控制成本,確保項目利潤率。
提升產品力與適銷性:以“高質量、好服務、新科技”為核心,增強產品創新能力,打造市場認可度高的樓盤。
輕資產、重運營轉型:逐步轉向存量資產運營、代建、物業等輕資產業務,增強現金流和抗風險能力。
審慎杠桿與風險防控:控制負債規模,保持安全的現金短債比,優先保障償債能力。
虧損房企的六大致命傷
歷史高價地拖累:仍在消化此前高價拿地項目,項目盈利能力低,持續拖累整體利潤。
以價換量增收不增利:為降低庫存壓力降價促銷,導致毛利率、凈利率持續被壓縮。
資產減值集中爆發:超七成虧損企業計提存貨跌價,確認重大資產減值損失。
高杠桿、高負債運營:面臨債務到期、流動性緊張,短債壓力加劇。
多元化盲目擴張:跨行業布局未充分研究,分散主業資源,經營效果適得其反。
管理粗放、轉型滯后:組織冗余、成本居高不下,對市場變化應對能力不足。
未來展望:穿越周期的關鍵是什么?
當前房地產行業正從“增量擴張”轉向“存量提質”。房企競爭邏輯已從規模擴張轉向現金流安全與精細化運營。
對于購房者來說,這意味著什么?未來的好房子將更注重品質、服務和科技含量,而非簡單的面積和地段。
對于投資者來說,哪些房企值得關注?聚焦核心城市、保持投資強度、具有不動產運營與服務能力的房企更易獲得青睞。
有分析認為,2025年下半年地產市場或具備較強拐點機會。但能否真正“破繭成蝶”,還要看政策力度與市場信心的修復進度。
【特別提醒】
本稿件內容是由AI生成為算法和模型的運算結果,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









樓盤點評
寫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