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行業整體:仍在筑底,但曙光初現
2025年三季度,中國房地產行業依然處于深度調整期。百強房企1至9月累計操盤銷售金額為2.32萬億元,同比下降11.8%。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額約6.3萬億元,同比下滑7.9%。
這組數據看似冰冷,但細看之下,已有暖意浮現。34%的百強房企實現業績同比增長,其中22家企業增幅超過20%。這說明市場并非全面潰敗,而是進入“結構性修復”階段。
“金九”雖未重現昔日輝煌,但9月TOP100房企銷售操盤金額環比增長22.1%,同比微增0.4%。這微弱的正增長,恰似寒冬中的一縷陽光,雖不熾熱,卻足以點燃希望。

財務表現:冰火兩重天
營收與利潤:普遍承壓,局部回暖
頭部企業如萬科三季度營收1613.88億元,同比下滑26.61%。更令人關注的是,其凈利潤虧損達282.37億元。這不僅是數字的跳水,更是行業轉型陣痛的真實寫照。
但另一面,深房集團三季度營收8.99億元,同比增長331.66%;凈利潤1.44億元,增幅達3342%。這種極端分化,揭示了行業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。
截至10月30日,A股52家披露三季報的房企中,18家虧損,超七成凈利潤同比下滑。賺錢的房企,真的只剩三成左右。
現金流:生命線依然緊繃
萬科三季度經營現金流凈額為-58.89億元,反映出即使是最穩健的龍頭企業,也面臨資金周轉壓力。2025年1至8月,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6.4萬億元,同比下降8.0%。
現金流是房企的生命線,而這條生命線正在被不斷拉緊。銷售回款放緩、融資渠道收窄,雙重壓力下,企業不得不精打細算,甚至主動收縮業務。
負債與償債:高壓下的生存考驗
償債高峰如期而至
2025年三季度,房企迎來償債“大考”。單季到期債務約1600億元,占全年5327億元的近三成,創近年同期峰值。
面對如此龐大的償債壓力,房企卻難以通過“借新還舊”緩解。2025年前三季度融資規模3072億元,同比下降30%。融資規模的萎縮,讓償債之路更加艱難。

負債結構:分化加劇
京投發展資產負債率高達91.13%,凈資產率為-376.69%。萬科資產負債率為73.51%,凈資產率為-14.81%。這些數字背后,是不同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。
國央企與民企的融資成本差距擴大至2.82個百分點:國企央企融資成本為2.58%,民企則高達5.40%。這種分化不僅體現在融資成本上,更體現在市場信任度和資源獲取能力上。
市場格局:強者恒強,弱者出局
頭部集中度持續提升
2025年前三季度,千億房企僅剩6家,全部為財務穩健的大型企業,其中4家為央企,2家為混合所有制企業。它們分別是:保利發展、中海地產、華潤置地、招商蛇口、綠城中國和萬科。
TOP10房企銷售門檻為625.2億元,同比僅微降2.3%;而TOP100門檻降至40.2億元,同比下降19.4%。這種“頭部穩定、尾部塌陷”的格局,清晰展現了行業集中度提升的趨勢。
區域分化:核心城市成避風港
一線及強二線城市成為房企的“避風港”。上海、深圳地價紀錄不斷刷新,杭州、成都土拍依然活躍。這些城市憑借較強的人口吸附力和產業支撐,成為房企重點布局區域。
相比之下,三四線及弱二線城市去化周期拉長,銷售額持續下滑。房企主動降低庫存壓力,減少拿地和投資,市場空間被進一步壓縮。
破局之道:轉型與創新
主動降債:龍湖的突圍樣本
龍湖集團三年前就主動調整戰略,提出以經營性現金流壓降負債。三年來有息負債下降超400億元,預計2025年再降200億元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,龍湖平均融資成本降至3.58%,創歷史新低;平均債務周期拉長至接近11年,“三道紅線”連續穩居綠檔。這種前瞻性布局,讓龍湖在行業寒冬中依然保持穩健。
資產盤活:REITs開啟新篇章
華潤置地積極推進公募REIT常態化擴募,計劃未來做到300億至500億元規模。華夏華潤商業REIT總市值已突破百億元,位居消費基礎設施REITs首位。
公募REITs的出現,幫助房企從開發商向運營商轉變,通過打造“投融管退”全鏈條業務模式,實現由“重”向“輕”的資產結構轉型。
產品升級:“好房子”戰略落地
2025年三季度,各地“好房子”制度建設加速推進。福建、貴州、重慶、成都等地紛紛出臺相關政策,涵蓋標準升級、細則完善及試點落實。
在供給優化、需求升級、政策支持的三重因素作用下,行業或將迎來“好房子”的新發展階段。這不僅是產品力的提升,更是行業價值導向的轉變。
未來展望:謹慎樂觀
2025年四季度及以后,行業仍面臨諸多挑戰。銷售未見明顯好轉,去杠桿壓力依然巨大,負債違約風險需密切關注。
但積極信號也在累積:政策持續優化、市場信心逐步修復、頭部企業轉型初見成效。廣發證券認為,2025年下半年地產或將具備強拐點機會。
這場深度調整,既是危機也是機遇。那些能夠主動轉型、優化結構、提升產品力的企業,有望在新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。









樓盤點評
寫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