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量跌價穩:市場仍在筑底,但結構性亮點浮現
2025年10月,中國樓市“金九銀十”正式收官。數據顯示,新房市場成交量仍處低位,環比微增1%,同比大跌36%。百強房企單月銷售金額僅2530億元,同比下滑41.9%。這說明,市場整體仍處于深度調整期。
但別急著悲觀!價格端卻釋放出積極信號:百城新房均價16973元/平方米(建面),環比微漲0.28%。這背后,是核心城市改善型需求的強力支撐。尤其在上海、成都、南京等城市,高端改善盤熱度不減,成為市場的“壓艙石”。
二手房則繼續承壓。百城二手住宅均價13268元/平方米(建面),環比下跌0.84%,同比跌幅達7.6%。北京10月二手住宅網簽量環比大跌23.7%,上海、深圳也普遍下滑。“以價換量”仍是主流策略。


克而瑞數據顯示,重慶、上海、成都穩居成交面積前三甲,而青島以62萬平方米建面的成交面積逆勢同比增長30%,成為二線城市中的“黑馬”。這說明,市場并非全面冰凍,而是結構性機會頻現。
一線分化加劇:核心區堅挺,外圍承壓
一線城市內部正上演“冰火兩重天”。北京、上海核心區新房價格相對穩定,但外圍區域壓力明顯。北京10月新房網簽套數環比微降0.2%,但二手房網簽量環比大跌23.7%,呈現“新房穩、二手調,核心平、遠郊弱”的格局。
上海在外環外限購松綁后,改善型需求集中釋放。10月新房成交面積雖環比下降22.7%,但徐匯濱江、前灘等區域的高端項目依然熱銷。深圳東部稀缺豪宅大運玖章開盤即熱銷,后海云璽花園等頂級豪宅年底入市,顯示高端市場韌性十足。
廣州成為一線“領頭羊”,10月單月成交61萬平方米建面,環比增長6%。但同比仍下降46%,復蘇基礎并不牢固。這說明,即使在一線城市,市場信心恢復也需時日。

這種分化背后,是精準的政策松綁。北京五環外、上海外環外、深圳非核心區紛紛取消或降低限購門檻。這種“分區域差異化松綁”模式,既保護了核心區房價穩定,又激活了外圍需求,體現了政策的靈活性。
二線冰火兩重天:青島逆襲,部分城市深度調整
二線城市的表現堪稱“冰火兩重天”。青島單月成交逆勢同比增長30%,10月成交面積達62萬平方米建面,位居全國第五。成都同樣強勢,成交面積67萬平方米建面,均價16714元/平方米(建面),顯示中西部核心城市的強大吸附力。
但南京、長沙、廈門、佛山等城市仍處深度調整期。南京10月新房成交面積僅34.9萬平方米建面,環比雖有改善,但同比跌幅仍大。這說明,即使同為二線城市,市場表現也高度分化。

從9月到10月的數據對比看,幾乎所有城市都出現環比下滑,這與“十一”假期及高基數效應有關。但青島、南京等城市10月表現優于9月,顯示政策效果正在顯現。克而瑞數據顯示,武漢9月成交超百萬平方米建面,但10月數據缺失,可能也面臨調整壓力。
改善需求成主力:“好房子”標準重塑市場
2025年10月,改善型需求已成為市場絕對主力。北京改善型需求占比升至62%,較去年提升18個百分點。各地新增供應以90–144平方米建面的中大戶型為主,大戶型成交占比持續提升。
“好房子”標準正在重塑市場。層高3米、梯戶比1:2、智慧社區等新標準下,達標新房去化速度是普通項目的2倍。上海某科技住宅項目數據顯示,符合“好房子”標準的產品更受青睞。
政策也在推動這一趨勢。各地推進“好房子”工程,提高住宅品質和居住服務水平。房企紛紛推出四代宅項目,南京、西安已明確的四代宅項目分別達16個和14個。產品力的價值正在重估,未來新房與老舊二手房的價格差可能擴大至40%。
政策系統性重構:從增量開發到存量提質
2025年10月的政策已進入系統性重構階段。不再是簡單的“松限購、降利率”,而是構建“中央定框架、地方填細節、市場強活力”的三維體系。目標是在2–3年內完成從增量開發向存量運營的模式切換。
需求端,核心城市限購政策進入精準分層時代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的差異化松綁只是開始,預計杭州、成都等新一線城市將跟進。供給側,土地改革試點實質性落地,北京城市副中心、粵港澳大灣區等試點區域獲得自主判斷人地掛鉤權限。
金融端支持更為立體化,形成“央行+匯金+社保/險資”的資金矩陣。首階段4800億元資金已就位,其中3000億元用于支持優質房企并購項目。這種系統性重構,為市場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。
展望未來:謹慎樂觀,把握結構性機會
展望2025年底及2026年,市場仍將保持低位波動。新房成交量難有大幅反彈,二手房價格和成交量以“溫和修復”為主。但結構性機會不容忽視:核心城市、高品質改善型產品仍是安全港。
對于購房者而言,當前購房成本處于歷史低位,利率、首付比例均處寬松狀態。同時,供給端主動收縮明顯,2025年1–8月住宅投資降幅達11.9%。這意味著未來1–2年新房供給將持續收緊,供需關系有望逐步修復。
但也要警惕風險。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仍大,部分項目價格已跌回2015年水平。投資屬性進一步弱化,居住屬性成為主導。未來的機會主要在人口凈流入、產業有支撐的大城市。
最差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,但全面回暖仍需時日。在政策底、市場底、情緒底三重共振下,2025年的房價低點,或許會成為未來十年的重要參考點。









樓盤點評
寫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