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政策大動作:100萬套改造,不只是拆舊建新
住建部部長倪虹在2024年10月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宣布: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,并全面推行貨幣化安置。這可不是簡單“刷墻鋪路”,而是城市更新的深度升級。
過去我們總以為“舊改”就是外立面翻新,但這次政策明確將危舊房與城中村并列推進,意味著大量存在安全隱患、功能嚴重缺失的老房子,將被系統性納入改造軌道。
更關鍵的是,貨幣化安置成為主流。居民不再需要苦等十幾個月過渡期,而是拿著補償款直接買房入住,既滿足自主選擇權,又加速新房去庫存。

短期影響:穩信心、促消費、帶投資
政策一出,市場最關心的是:對當下樓市有什么用?
首先,提振居民信心。據統計,“十四五”期間全國已改造老舊小區24萬多個,惠及超4000萬戶家庭。加裝電梯、增設充電樁、修繕管網……這些“小切口”解決的是“大民生”,讓老百姓住得更安心,自然更敢消費。
其次,拉動上下游產業鏈。從建材、施工到家電、裝修,舊改每投入1元,可撬動3倍以上社會投資。在當前經濟修復階段,這是一劑強心針。
最后,消化存量商品房。貨幣化安置釋放的購房需求,直接流向新房和次新房市場,尤其利好核心城區庫存去化。
但要注意:政策明確“房住不炒”,不會刺激炒房,對新房市場影響偏穩健,重在“穩”而非“漲”。
長遠變革:樓市進入“品質為王”新時代
如果說短期是“救急”,那么長期就是“重塑”。
倪虹多次強調“好房子、好小區、好社區、好城區”的“四好”目標。這意味著,未來房子的價值不再只看地段和價格,更要看綠色、智慧、健康、安全等硬指標。
老舊小區改造后,不僅居住體驗提升,房產價值也水漲船高。數據顯示,北京、上海完成改造的小區,二手房價格可達周邊次新盤的85%以上;加裝電梯的房源,普遍溢價25%。
而城中村改造則釋放大量城市中心低效土地,用于建設高品質住宅或導入新興產業,如集成電路、生物醫藥等。城市功能升級,房價支撐力自然增強。

新房 vs 二手房:供需結構正在重構
這次改造政策,對新房和二手房市場的影響截然不同,卻又相輔相成。
新房市場:貨幣化安置直接增加需求,尤其利好現房或準現房。同時,騰退土地用于建設更高標準的新房,推動產品力升級。
二手房市場:一方面,部分安置居民會選擇購買現成二手房,提升流通率;另一方面,大量“老破小”經過改造后,品質提升、去劣化加速,整體市場結構優化。
更關鍵的是,供給端正在多元化。政府收購存量商品房,用于保障房、人才公寓、青年宿舍等,形成“市場+保障”雙軌制,避免供需錯配。

資金從哪來?五大政策工具保駕護航
很多人擔心:這么大規模的改造,錢從哪里來?會不會增加地方債務?
倪虹明確給出了五大支持政策:
同時,項目必須滿足兩個前提:群眾改造意愿強烈、安全隱患突出;且征收方案和資金平衡方案成熟,嚴防新增債務風險。
這種“政府引導+市場運作+居民參與”的模式,讓舊改不再是財政單方面“輸血”,而是多方共贏的“造血”工程。
普通人如何抓住這波紅利?
政策再好,最終要落到每個家庭的選擇上。
如果你住在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,尤其是核心城區,不妨主動關注所在社區是否納入改造計劃。廣州、上海等地已明確,改造需經業主“雙2/3”同意,居民全程參與權被寫入政策。
對于購房者,與其盲目追逐遠郊新盤,不如關注主城改造潛力區。越秀、荔灣等老城區,教育、醫療資源稀缺,疊加舊改紅利,居住與資產價值雙重提升。
而對投資者來說,要清醒認識到:政策導向是“住有所居”,不是“炒有所利”。未來樓市的贏家,一定是那些能提供“好房子”的開發商,而非靠高杠桿賭地價的玩家。
結語:城市更新,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
從“大拆大建”到“有機更新”,從“賣地造城”到“存量提質”,中國房地產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范式轉移。
倪虹的這輪政策,看似聚焦城中村和危舊房,實則重構了整個住房體系的底層邏輯:房子回歸居住本質,城市追求宜居韌性,居民獲得尊嚴生活。
這場變革不會一夜完成,但方向已然清晰。你,準備好了嗎?








樓盤點評
寫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