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政策大轉向:全國進入“非限購周期”
2025年11月1日至6日,中國房地產市場迎來歷史性拐點——全國性調控框架全面切換。中央部委密集釋放信號,標志著樓市正式邁入“非限購周期”。
過去幾年“因城施策”的碎片化模式,正被一套覆蓋全國、精準分層的制度性政策體系取代。住建部、財政部等聯合推動“三位一體”新措施:稅收減免、限購松綁、金融支持。
一線城市率先行動:北京五環外全面放開非京籍購房;上海外環外社保要求從3年降至1年,并為人才開通綠色通道;深圳在鹽田、大鵬等區域完全取消限購。
這意味著,除了極少數核心區,全國絕大多數城市已無購房資格限制。買房,從未如此自由。

購房成本大降:真金白銀省下十幾萬
政策不是口號,而是實打實的省錢。11月初落地的契稅新政規定:家庭唯一或第二套住房,建面140平方米以內統一按1%繳納契稅。
以總價500萬元的改善型住房為例,僅契稅一項就可節省近16萬元。更別提增值稅的減免——一線城市取消普通住宅與非普通住宅劃分,建面滿2年出售一律免征增值稅。
上海一套建面1000萬元的大戶型,直接省下10萬至25萬元交易成本。這些錢,夠你裝修一個廚房加兩個衛生間了!
同時,房貸利率歷史性走低。深圳、上海二套房貸利率已跌破4%,部分銀行執行3.05%的首套標準。300萬元貸款,月供減少超1500元,一年就是1.8萬元。

改善需求爆發:大戶型成交創新高
政策紅利最先點燃的是改善型市場。11月第二周,深圳、成都、杭州等城市二手房網簽量創全年新高,其中建面140平方米以上大戶型成交占比突破45%。
為什么?因為新政精準覆蓋了換房痛點。過去“賣一買一”鏈條長、稅費高,現在建面滿2年免增值稅+契稅梯度減免,交易成本大幅下降。
一位上海購房者坦言:“原本猶豫要不要換建面180㎡的四房,算完稅費發現能省20多萬,果斷出手。”這樣的故事正在全國上演。
改善型需求的釋放,不僅帶動成交量,更重塑市場結構——“好房子”成為硬通貨。低密度、高品質、綠色智能的項目備受追捧。
熱點項目聚焦:誰在引領“好房子”時代?
政策東風下,優質項目迅速脫穎而出。上海新江灣城“建發海宸”二期加推109套洋房,均價超11.5萬元/㎡,認購金100萬仍引發搶購。
這類低密豪宅為何受寵?答案很簡單:地段稀缺、產品力強、政策利好三重疊加。在“總量過剩、結構失衡”的市場中,“好城市+好房子”邏輯愈發清晰。
北京、上海的城市更新項目同樣火熱。建面90至144㎡主力戶型比例提升,社區托育中心、兒童樂園成標配,滿裝交付、適老化設計成賣點。
住建部已明確要求:新建住宅層高不低于3米,“安全、舒適、綠色、智慧”是未來好房子的四大標準。開發商再也不能靠“高周轉”糊弄人了。
風險化解加速:房企迎來“實質紓困”
政策不僅惠及購房者,也直擊行業痛點。11月,針對出險房企的系統性救助進入深水區。專項化債工具將實現“量價齊升”。
據悉,“房企債務重組專項再貸款”規模預計達5000億元,創新采用“債轉股+資產托管”模式。AMC收購房企債務后,可將30%轉為股權,剩余部分與項目現金流掛鉤。
金科股份通過該模式重整后,項目復工率達92%。這一經驗將推廣至全國,碧桂園、融創等頭部房企的債務問題有望實質性解決。
同時,“白名單”項目貸款審批金額已超7萬億元,支持近2000萬套住房建設交付。金融監管總局正加強多元融資渠道,緩解企業資金困境。
市場分化加劇:不是所有城市都回暖
盡管政策空前寬松,但市場分化依然明顯。南京、揚州等城市成交量穩步回升,庫存去化周期縮短。
然而,部分二線城市去化壓力猶存。重慶中心城區住宅存量約4270萬㎡,預計需8年才能出清。鄭州、西安等地客戶轉化率持續走低,觀望情緒濃厚。
這印證了一個趨勢:普漲時代終結,結構性機會主導。人口流入、產業強勁、財政健康的“好城市”,才能承接政策紅利,實現真正回穩。
而那些缺乏基本面支撐的城市,即便取消限購、降低利率,也難改供需失衡局面。購房者務必擦亮眼睛,別被“抄底”口號忽悠。
未來已來:你準備好迎接新樓市了嗎?
2025年11月的第一周,不只是政策密集期,更是行業轉型的里程碑。從“救市托底”到“高質量發展”,樓市底層邏輯已變。
對購房者而言,這是前所未有的窗口期:門檻最低、成本最低、選擇最多。但也要清醒——不是所有房子都值得買,只有“好房子”才有未來。
對房企來說,“高負債、高杠桿、高周轉”模式徹底終結。活下去的關鍵,是產品力、運營力和現金流管理能力。









樓盤點評
寫評論